城市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智慧城市逐步發展,為新時代促進經濟增長、建設美好生活、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之路。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國宣告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始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明確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為智慧城市未來十年的發展作出戰略指引。
日前,百度智慧城市事業部聯合中國信通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正式發布《百度智慧城市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全面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最新態勢及未來趨勢,從新型智慧城市的頂層架構、建設路徑、實踐案例等方面,為新時期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建設思路和發展建議。
發展階段與態勢
智慧城市概念自2008年(以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時間為參考)提出以來,全國各地加速布局實踐,歷經多輪迭代演進,先后形成概念導入期(2008-2012年)、試點探索期(2012-2016年)、統籌推進期(2016-2020年)等重要發展期,正邁入集成融合發展的新時期。
智慧城市進入集成融合期(2020年后)以來,相關技術集成、制度集成、數據融合、場景融合較為活躍,初步呈現出四大發展態勢:一是政策方面,國家系統性整體性布局、各地分級分類推進;二是技術方面,數字孿生與深度學習技術加速重構智慧城市技術體系;三是應用方面,應用整合帶動數據與業務需求、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四是實踐方面,各級政府加強省市縣統籌協同發展,并逐步向基層治理延伸。
概念導入期(2008-2012年)
以行業應用數字化、網絡化為驅動,重點引入無線通信、光纖寬帶、GIS、遙感等技術,實現單個系統信息化。在此階段中,企業開始引入智慧城市概念,以國外軟件系統集成商為主導,致力打造智慧地球、數字城市。
試點探索期(2012-2016年)
以新興技術為驅動,引入RFID、LTE網絡、云計算等概念。ICT設備商、集成商等開始跑馬圈地,國家部委牽頭開展試點建設,以重點項目及應用建設為抓手,要求各部門數據共享,并開始打造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在此時期內,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中全面應用,加速城市數字化進程。
統籌推進期(2016-2020年)
以數據為驅動,開始集成NB-IoT、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以人為本、統籌集約、成效導向,進入新型智慧城市階段。在此階段,國家多部委牽頭推進,以政府指導、市場主導的模式,國內互聯網企業、運營商、軟件商、集成商等生態主體,共同打造系統縱橫聯合、職能共享的城市大腦,助力城市實現智能化演進。
集成融合期(2020年以來)
以數字孿生為驅動,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的建設,各條線系統數據從被動共享轉向主動共享,多部門協同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智慧城市一體化建設,并通過政企合作、本地運營模式,實現跨行業協作生態交織發展。未來通過虛實交互、仿真推演等新階段新特征的普及應用、普惠創新,城市將進入決策智能階段,完成智能化向智慧化轉型。
十大發展趨勢
(一)決策智能:城市大腦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決策智能邁進
當下智慧城市已達到“能聽見、能看見、能感知”的感知智能階段,隨著技術發展、需求更新,城市大腦應成長為具備自優化、自學習、自演進能力的未來城市基礎設施,支撐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引領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向認知智能邁進,并逐步向決策智能演進。
(二)知識重構:跨模態數據融合、全行業知識圖譜決定城市智慧
未來,跨模態數據學習與知識圖譜的交互作用促進智慧場景的應用落地和大數據的價值挖掘,通過海量數據構建城市級全行業知識圖譜,對城市整體態勢進行全局、實時的感知,面向不同行業及領域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使得城市大腦具有智能認知能力。
(三)數據融合:政府與社會數據融合助力形成城市治理強大合力
當前智慧城市的建設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形式為主,現有數據共享平臺中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對接機制缺失、對接范圍不廣、對接數據不足、對接應用不深,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之間融合利用存在鴻溝,互聯網巨頭、三大運營商等擁有的海量數據未得到充分利用。
(四)孿生驅動:數字孿生推動城市要素時空化集約化治理服務
隨著物聯感知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城市內全要素完成管、控、營數字化貫通,形成“萬物智聯”的城市全要素感知體系,城市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可實現精準映射、智能運行。基于數字孿生城市底座及城市感知體系,各業務部門可開展位置溯源、空間計算、人機交互、遠程控制、監測預警等,創新“去部門化”的集約治理和一站服務模式。
(五)敏態發展:疫情推動應用系統快速響應建設韌性城市
疫情突發倒逼聯防聯控應用迅速上線,未來城市大腦應能為業務系統開發提供堅實地基,支撐上層場景應用微框架、低代碼、敏捷開發、快速上線,促進城市韌性提升與高質量發展。
(六)入口融通:城市APP與移動互聯網入口相互依存發展
互聯網入口由于其自身用戶規模、內容應用及良好交互,成為城市APP的強有力補充。一方面,百度地圖、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應用紛紛接入政務服務,通過小程序等為用戶提供公積金刷臉查詢、辦稅指南、殘疾人證件申請等優質服務;另一方面,城市APP紛紛融合互聯網數據,采用智能化政務服務搜索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個性化服務。
(七)以城促產:推動產業現代化高級化成為智慧城市重要使命
智慧城市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形成疊加溢出效應,將更好支撐城市產業業態創新與發展方式轉型,引領城市現代經濟體系和生產方式加速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演進。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區域數字經濟部署,大力推動本地產業數字化轉型,力爭搶占新一輪數字經濟競爭制高點,提升城市競爭力。
(八)生態共生:開放生態為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土壤
智慧城市發展將以平臺企業為重要支點,發揮“點”的輻射帶動能力,引導市場進行數字經濟產業鏈要素集中投入,形成“線”的拉動;引導培養本地化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形成“面”的展開,構建“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智慧城市生態圈,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多方合作共贏,為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九)數據安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數據安全技術是運行保障
在保證數據安全、不泄露隱私數據的前提下,為實現數據自由流通和共享,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數據安全技術在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可有效解決數據孤島問題,做到數據可用不可見,并實現數據可確權、可追溯,充分釋放數據價值,提升生產效率,實現數據在可確權的基礎上達到可信數據的交換和應用,確保城市安全穩定運行。
(十)長效運營:可持續發展需要技術、數據、人才、資金運營保障
為提升數據可用性、釋放技術紅利、培育城市平臺用戶,各級政府需圍繞數據、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建立專門智慧城市運營機構,保障要素資源的高效配置與長效運營,避免運營不足而出現諸多“僵尸系統”,和不斷陷入“反復建設”的漩渦。
文章來源: 百度智能云、安防展覽網